對於商家來說,“五一”假期真的與“黃金”相連,但今年的“五一”,香港“黃金”褪色,內地游客減少,零售酒店業績下滑。
  香港旅游業界給出的解釋是,內地游客的出游與消費已經多元化發展,不再只集中在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,游客人數的消漲是業界常態。
  這是一種說法。但今年春節以來,香港街頭的“驅蝗”、“五一”假期前針對內地游客發起“攝影大賽”等一系列歧視活動,恐怕才是造成內地游客減少的主因。
  將心比心,出門旅游,誰要的都是輕鬆愜意,如果2歲小童一時尿急會被圍攻,在店家購物有人堵著門罵蝗蟲,上了出租車被司機數落一道,進了餐廳侍應生一見是內地人就換了嘴臉,那麼,就算這樣的旅程買到了想要的新款包、化妝品,輕鬆嗎?愜意嗎?更何況,並不是所有的到港游客都要買包買化妝品。一條幼童街尿就被鬧進警察局的消息,足以嚇退游客。
  全世界不僅香港是國際都市、購物天堂,也不僅香港擠滿游客,巴黎、羅馬、紐約,游客也是把地鐵、景點道路擠得水泄不通,但沒聽說過這些國際都市“趕客”。更何況,一個文明理性的社會,如果真的出現游客承載力的問題,完全可以靠政策調節或改善旅游設施來解決問題。但這個問題在香港不純粹是旅游的問題,有著更深更複雜的因素。
  “香港社會為什麼那麼歧視內地人?”——“五一”假期,一對香港夫婦到京,筆者提出這個問題,他們的回答有參考價值:
  第一,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歧視內地人,絕大多數香港人自己也是來自內地特別是廣東的。但歧視者是喧囂的少數,不歧視者是沉默的大多數,因此,歧視的聲音被放大了。
  第二,香港一直存在敵視內地的人群和聲音,這並不是從自由行開始的。歷史上有一群又一群在內地有過不愉快經歷的人“逃難”或“偷渡”到香港,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對內地有偏見和敵意。回歸前的香港電影,內地人都是負面的“表叔”、“北姑”形象,足以說明這種認識的根深蒂固和廣泛傳播。
  第三,香港百年來一直是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場,港人也受到不同政治主張的影響,形成不同的意識形態,受到不同政治團體的操控。
  第四,內地游客所表現出來的整體素質的確低於香港人的文明水準,突然增長的游客量也影響了港人的生活秩序。對於一個家庭主婦來說,她不管自由行對GDP有多少貢獻,只要她買不到奶粉,她就會抱怨內地游客;她也知道小童尿急可以理解,但是在抱怨的情緒中,見到苛待內地游客的行為她也不會站出來反對。
  無論背景多麼複雜,香港歧視內地游客的現象確實存在,這次“五一”假期,內地游客也用“以腳投票”的方式做出了回應,這個現象香港政府要正視,絕不能以“業界常態”的心態含糊過去。同時,內地游客整體文明水平不夠高的現象也存在,這也絕不能以指責別人“歧視”而忽略過去。中國內地游客常被外界稱為“土豪”,強調的是“土”,這樣的“豪客”更可悲。
  (陳曉星,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,海外網專欄作者)
 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,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(www.haiwainet.cn)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dvxnhuwes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